一份重大合作协议签署的地点与参加人员,往往能透露很多信息。
11月25日晚,华为与长安汽车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虽然是一份意向性协议,但双方业务线的重要操盘人,包括一二三把手都来了,地点则选在深圳。这就透露出华为既是地主,也是重要主导方。
协议内容,在正式公开前的一两天,坊间已多有报道。简言之——华为成立一家新公司,长安占股不超过40%。而此前传闻的“华为车BU业务剥离”,未见公告,但从公告显示,华为承诺不另起炉灶“,不再参与进行“目标公司”有同业竞争关系的业务,不出意外,华为车BU将剥离独立,资产注入该新公司。
听上去,这和过去5年里双方签的协议没什么区别。但是只要考虑到阿维塔(长安、华为及宁德时代三方打造)成立的时候,华为坚持不出资不占股,做典型的HI模式,这就不难理解了。至于车BU从华为体系剥离,更大推断,这是取信于主机厂的业务架构设计。毕竟,过往的HI模式,因为华为只做核心供应商,市场反馈更多来自其合作品牌,比如此前的赛力斯、北汽,存在太多变数与不确定性。
华为车BU的成立,如同一只矫健的猎豹,迅猛撕开了汽车领域本就约定俗成的江湖边界。但在华为内部,这却是事业群里唯一赔钱的业务线。长期主义要坚持,但是谁都不想做亏损的显眼包,所以,想盈利怎么办?无非是扩大合作基盘,把出货量做上去。这里面有双重目标,规模效益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搭载华为全家桶的产品在路上跑得多了,华为ADS云端算力每天学习的里程(非虚拟训练),可以大幅度增加,这就加快了模型训练和转移的速度。华为云的硬件不成问题,其每月算力增量(大约是0.5E FLOPS),几乎等同于对手保有算力水平。
新公司如同一个“超级平台”,其有三重目标,一是联合采购,二是联合产品架构设计,第三个则是充当合作伙伴的算力底座。华为已经是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计算芯片、前端芯片的重要生产商。软件上从OS到双智应用软件,再到各种基础库、工具链,无所不包。简单说,就是凭借鸿蒙车机和ADS智驾,成为双智最大供应商。
华为长安合资, “超级平台”或将打造全新竞争规则
现在整车E-E架构和本地算力,以及传感器硬件,与软件结合得非常紧密。传统Tier1赖以生存的功能组合解决方案,已经受到很大威胁。主机厂越来越多地自己充当Tier1的角色,负责全车整合成几个域方案,零部件直接采购自Tier2,Tier1某些场景下就“短路“”了。
而华为这次的爆点,不但提供了全车域方案、算力和软件方案,连硬件采购,都把自家智能硬件产能摆上来了,股东方可以优先拿货保供,价钱就算涨了,凭借股权也可对冲。
而算力底座这一块,华为还在疯狂拉客户当中。内部高管曾说过,华为要当世界算力的“第二选择”,充当中国算力底座。这就相当于把高通、英伟达、谷歌、ChatGPT的活都干了。
依托华为云算力,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模型训练和转移(到车端)。不用重复建设算力(想想H100有多贵还买不到),也能与合作伙伴共享训练数据。“超级平台”的能力,就兑现为智驾能力的快速迭代,可能比现在手机更新还要快。而且基于硬件和任务的复杂性和,OTA更新带来新体验是全面超越手机的。
事实上,华为在汽车业已经身兼Tier1、Tier2的身份,智选车业务可以算Tier0.5(参与产品定义、造型设计、营销、用户体验等环节)。某种程度,称华为“汽车业超级供应商“并不为过。早有观点称,华为打算做“另一个博世”,但仔细对比,博世的触角最多延伸到Tier2,从未介入过整车设计,更未插手过客户的营销。在新能源时代,至今没有推出高阶辅助驾驶方案,高速 NOA 都没有。
无疑,华为与长安创建的是一种全新模式。正如在燃油车时代,诸如博世等Tier1,与主流汽车厂商在全球构建稳定合作关系,甚至跨国车企会对重要的一二级供应商交叉持股,而在稳定合作关系之下,大家共享在稳定关系下的利益分配原则。
即将成立的合资公司,不仅能贯通华为所有汽车业务模式,使得HI和智选车模式的边界变得模糊了,也在某种程度上,让“华为不造车“的誓言变得更有信服度了。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平台很可能顺便衍生出联合采购的模式,智能化有关的硬件采购链,先放在平台上,几大股东方也将相应资产放上来,可以实现成本上的集约效应。而此前,从未有类似的智能化硬件集采平台,新能源时代的全新规则很有可能出现。
唯一的变数是,上车的主机厂数量到底有多少。目前智选车除了曝光的赛力斯、奇瑞,还可能有北汽和江淮。而HI业务目前只有阿维塔(此前极狐也算),HI模式以前还需要加把劲,现在只要上了超级平台,享受到大联盟的好处,合作伙伴(现阶段都是中国品牌)的数量是不用发愁的。
没有上桌的牌手,那么拉开距离的速度很有可能将以天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