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蔚来丢失了新势力一哥的位置,甚至连第二也没捞着。
虽说一个月的销量好像并不太能说明什么,例如哪吒汽车某个月也曾挤入过新势力第一梯队,但对于蔚来来说,7931台的交付量却尤为值得反思。
关于7月份的失利,蔚来方面给出的解释是产能所限,对于这样的缘由我们不置可否。然而,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此次交付量落后的背后其实是蔚来的隐疾正在显现。
“高举高打”,这是蔚来一上来就贯行的方略。无论是从李斌口中“对标BBA”的豪言壮志中还是从蔚来旗下车型35万以上的起售价中都能得到印证。目前来看,蔚来这个高端形象的树立还算是比较成功的。从国产品牌一直渴望的向上突破来说,也是值得庆贺的。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在拥有较高定位的同时也会限制蔚来在销量上的作为。毕竟,高定位与高销量从来都是一对矛盾体。
高定位下的高售价无形中就圈定了高消费的群体。相对来说,高消费群体终究是偏少的。而大众化的消费层次将意味着售价的平民化,但降低售价又会折损蔚来长久以来打造的高端形象,与其路线方针有悖。尤其是对于根基尚浅的蔚来来说,以价换量的饮鸩止渴危害要更甚。
不可否认,“唯销量论”是不科学的。但对于眼下的新能源市场来说,跑马圈地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显得尤为关键。对于受资本热捧的造车新势力来说,销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股东们的一个交代。
保持B格销量受限,降低售价又会破坏自身形象,危害可能更深。由此,蔚来似乎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
那么,蔚来的困境就没有解么?
有,推出副品牌。事实上,关于蔚来要推出副品牌的传言早就有了。只不过在7月份交付量不佳的情形下,推出副品牌的消息似乎显得更为真切了一些。
另外再单独成立一个副品牌,推出售价较低的车型,承担起走量的任务。蔚来作为主品牌只需继续保持高端的定位,依旧扛着品牌形象大旗。这种方式能够极大程度地削减价格下降对于蔚来品牌形象的影响,同时又能通过副品牌提振销量。一高一低各司其职,B格与销量都有了。
不过,推出副品牌的方案看似很美好,却也会存在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