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汽车市场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已为市场注入了许多兼具性价比和硬实力的车型,不过这也让消费者在怎么选择上犯了嘀咕,尤其是当下热门的家用轿车,比如最近爆火的长安逸达和秦PLUS DM-i,今天我们就通过简单的对比来看看到底哪辆车型表现更好。
外观对比
作为比亚迪王朝家族的销量担当,秦PLUS DM-i在Dragon Face的设计理念下打造出一副运动干练的车身姿态,车头部分采用了大面积的六边形格栅大嘴,内部采用了银色履带式点阵结构,格栅上沿更粗壮的镀铬条继续向两侧延伸,与微微上扬的箭羽式头灯相融合,前包围略带有一些型面的折痕处理,搭配上机盖上隆起的筋线,整体的气质更显年轻。
与秦PLUS DM-i相比,长安逸达的车头设计则更显科幻,无边界的镂空中网让车头多了许多层次感,内部点阵式的散状排列结构搭配上长安车标更显年轻前卫,大灯的造型狭长犀利,外灯角延长到了车头的侧面轮拱区域,前包围两侧的导流槽呈现三角形轮廓,更大的尺寸增添了运动气质,前唇上方也带有梯形的通风口,四段式的设计相比秦PLUS DM-i更显硬朗。
秦PLUS DM-i的车侧采用了略带溜背处理的轮廓造型,腰线的走向也更为注重力量感的营造,从头灯发源的线条在保持一段平直后,从尾部区域逐步上扬,让轮拱上方的肩部区域更显开阔,配合上车门下方略有内凹化处理的型面特征,整体更显立体感。侧面的肩部区域与车顶顺下的型面也形成微微翘起的鸭尾,贯穿灯带的加入也保持了足够的时尚气息。
长安逸达的车侧元素则更为丰富,一条平直的折痕腰线从头灯发源并贯穿整个机体后到达尾灯,使得车侧的视觉感进一步拉长,车门下方一根扬起的裙线恰到好处地勾勒出更强的运动感,前后隐藏式门把手的加入也增加了整体的时尚气息。车尾的小鸭尾相比秦PLUS DM-i拥有更锋利的边角设计,三角形的狭长尾灯还加入了熏黑处理,立体的灯腔也提升了尾部的立体感,车底配有双出排气尾喉装饰和扩散器护板,在运动气质的营造上优于秦PLUS DM-i。
内饰对比
秦PLUS DM-i的内饰风格延续了王朝系列的统一设计,标准的T字形中控台采用了不同材质和配色方案,并加入了烤漆面板和细节处的镀铬条装饰,提升了车内整体的豪华质感,中控台中央为家族通用的自适应旋转屏搭配,内置的DiLink系统无论在应用搭配还是扩展性上都在同级中处于领先阵营,仪表部分同样采用了方形的液晶悬浮屏,除了显示丰富的行车信息挚爱,还能保证驾驶员前侧的视野更为开阔。
相比秦PLUS DM-i的内饰,长安逸达的车内则拥有更高的原创度,中控台整体采用了非对称式型面结构,以中央的出风口和饰条作为台面的隔断,将中控台分为了上下两个区域,并通过不同材质和配色进行搭配,同时台面的边角与车门板组成环抱式的座舱氛围,中控台中央搭配了一块竖置悬浮屏,将车内更多按键和调节功能都集成其中,使得实体按键数量相应减少,仪表区域则采用了可显示更多信息的宽扁狭长液晶屏,两辐式方向盘更为宽扁,有了宇宙飞船的既视感。
空间对比
秦PLUS DM-i前排采用了一体式座椅造型,椅面采用了不同配色和面料的材质包覆,拥有足够厚实的内部填充,让乘客获得更为扎实的支撑和包裹感,4765*1837*1495mm的长宽高尺寸加上2718mm的轴距能为178cm的乘客提供2拳左右的后排膝部距离和2指头顶余量,几乎纯平的地台也能兼顾中间乘客的舒适度。
长安逸达的前排同样采用了一体式布局,但是头枕区域则采用了独立式设计,在舒适度的表现上更优于秦PLUS DM-i,椅面同样采用了多色面料拼接,椅面也加入了单独的菱纹缝线,在视觉感上更显高级,4770*1840*1440mm的尺寸在长度和宽度上都要略好于秦PLUS DM-i,同时2765mm的轴距也更有优势。
动力对比
秦PLUS DM-i搭载了比亚迪引以为傲的DM-i插电式混动系统,由1.5L的发动机与前置永磁单电机组成,其中发动机有着81kW(110Ps)的功率和135N·m的扭矩,电机部分则拥有132kW(180Ps)和145kW(197Ps)两种规格可选,8.32kWh和18.32kWh的刀片电池可对应实现55km和120km的纯电续航。
长安逸达则搭载了蓝鲸新一代NE1.5T发动机,拥有125kW(170Ps)的功率和260N·m的扭矩,全系均匹配7DCT变速箱,独创的AGILE高效超净燃烧系统可兼顾整体性能表现的同时带来更好的燃油经济性,让WLTC综合油耗仅为5.99L/100km。
总结
根据以上多方面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秦PLUS DM-i与长安逸达在动力方面存在一些差异,秦PLUS DM-i搭载的混动系统在中低速区间拥有更为轻盈的动力表现,同时油耗也更低,而长安逸达则更适合那些有里程焦虑的消费者,同时不到6L的油耗表现也足够优秀。设计方面,秦PLUS DM-i通过更多偏温馨的氛围设计迎合了家庭用户的需求,而长安逸达相比之下更为前卫动感,更适合偏年轻一些的消费者选择。因此在售价相差不大的背景下,选择哪辆车更多是基于用车环境和偏好来判断。更多相关的汽车资讯小编会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