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媒称:美国政府正在考虑切断美国供应商与中国华为公司之间的所有联系。已经在5G芯片领域,华为已经被美国卡了脖子,新款旗舰手机只能使用高通的4G芯片,而上面这条新禁令如若实施,高通和英特尔将“断供”,短期内华为又会面临新的危机。刚刚过去的2022年,国内芯片半导体领域被卡脖子的风险不断加剧,美国芯片法案落地,台积电“搬家”,英伟达高端芯片被断供……但这一年,国内芯片半导体领域的突破也在加快,目前已经做到了14nm芯片的量产,2023年国内会有相当多企业能够打开量产7nm芯片的大门,精密制程芯片的卡脖子情况正在缓解。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而在2022年,中国在自动驾驶领域走出了一波逆势行情,自动驾驶上下游相关企业发展迅速,激光雷达大批量装车,把国外老牌车规级激光雷达的光芒悉数抢了过来,甚至掐灭了一些老企业的最后“余温”。
是法雷奥嘴硬,还是技术真不领先?
前不久,“激光雷达系统”的名字出现在了商务部与科技部等部门最新修订的《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上,与余下的芯片半导体领域和基因工程领域的6项技术成了限制出口的技术,能与后面这两方面的技术一同出现,可见国家对于激光雷达技术的重视程度。
官方明确了这一禁令只限制激光雷达技术的出口,并不限制激光雷达产品的出口,也就是只要不涉及技术出境,正常的产品买卖无需过多担忧。但是可能后续会在获得产品出口许可证这方面,会有新的措施,整体的产品出口审批可能会更严,不过还要看之后的正式通知。
关于技术出口限制,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众多激光雷达企业,近年来国内涌现了一大批激光雷达企业,而它们也像造车新势力们一样,经过了激烈的竞争,像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图通达这些头部激光雷达企业壮大了起来,华为和大疆已卷入了竞争之中。
这一措施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企业在海外的研发与扩产,这一问题目前还未出现,因为国内激光雷达企业还没有在海外开设上产线,并且也没有哪个激光雷达家企业与海外企业有合资的情况,无需将技术拿出来共享,但是如果今后国内企业若是因为成本考量或者技术考虑,要在国外设厂生产,可能会有一点的难度。
而研发方面,对于国内激光雷达企业在海外设置研发性质的实验室,或者分支机构,可能会受到比较严格限制,有不少车企和供应商都在全球各大洲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一个是为了吸纳当地技术人才,加强产品研发,另一个是为了在不同市场生产更贴近当地需求的产品,同时也是一种企业实力的象征。而激光雷达企业在国内发展了这么久,作为智能汽车发展中很重要的供应商,很有可能也需要去海外开疆拓土。
除了制造和研发方面,在我国激光雷达出口的同时,很有可能把产品变成类似“黑盒”方案的形式,激光雷达的数据融合由厂家自己来做,直接打包方案出售,就像在自动驾驶芯片和算法领域,Mobileye和博世的方案一样,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话语权和核心技术,以及规控算法掌握在自己手里,大家可能感觉激光雷达只是一个单一的硬件,但是它其中的各种芯片化设计,以及大量辅助性的芯片和半导体芯片,内部结构复杂,需要借着相当多的特殊算法才能准确识别读取信息。
核心技术不出海,也可看作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国内激光雷达企业发展迅速,十分得益于国内自动驾驶广泛采用的多传感器方案,而越来越多的多激光雷达车型的出现,正反映出国内的激光雷达成本在不断地下探,采购成本能够被大量车企接受。
并不为了反向卡脖子,而是要保住成本优势?
那么,随着我国对于激光雷达技术的保护力度不断完善提升,国内的激光雷达产品和技术是不是也能出现反向卡脖子的情况呢?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优势又是否能进一步扩大呢?
究竟也没有技术优势?我国的车规级激光雷达技术基本上都起步于2015年前后,车规级激光雷达的研发周期一般在7年左右,相比之下,相比于法雷奥、博世和Velodyne这些企业,我国的激光雷达企业并没有什么先发优势。
尤其像法雷奥在2010年就有了激光雷达产品,法雷奥的多线束激光雷达产品早在2017年就装在了第五代奥迪A8车型上,并能够配合其实现L3级自动驾驶。
Velodyne公司最早研发了128线束的固态激光雷达,不少厂家都会逆向研究这款激光雷达产品,其内部的一些构架设计和激光发射方式,在不少新产品上都能看到影子。而Luminar公司的产品在性能方面几乎超越了国内的绝大部分激光雷达产品。其实细究下来,我国的产品在量产车上搭载得多,可落地使用的场景比海外品牌的多,但是真正去细究产品的性能和技术优势,可能真的不是很明显。
而关键优势还是在成本方面,从前一颗车规级激光雷达的价格要在六位数左右,那时候的一颗激光雷达的价格比得上现在不少新势力的车价了,还是蔚小理的中高端产品的价格,而国内激光雷达的在发展的同时,十分兼顾成本和性能,像华为的等效96线半固态激光雷达的价格已经在千元以内,像图达通的高端猎鹰系列激光雷达的价格也随着大批量装车,价格不断地下探,国内自动驾驶的迅速发展,国内的产业链集群优势更明显,使得国内激光雷达的成本优势不断提升,甚至出现了一些品牌的新车型量产之后再调整激光雷达供应商。
国内头部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在前不久宣布要赴美上市,并且披露了招股书,禾赛科技的最新毛利率为44%,拿一些我们最熟悉的供应商毛利率来对比一下,宁德时代的最新毛利率在25%左右,福耀玻璃的毛利率在35%左右,车企目前的最新毛利率普遍在20%左右,特斯拉在32%,跨领域来对比,禾赛科技的毛利率几乎超越了大部分餐饮企业。再回到激光雷达领域对比,海外激光雷达企业Innoviz、Luminar和Velodyne的毛利率分别为-139%、-147%和-99%。
最近有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中国市场乘用车的前装标配搭载激光雷达7.42万台,2021年的同期数字还不到万台,2023年国内乘用车前装标配激光雷达交付可能达到40万台以上,甚至更高,其实大家可以自己算一下,蔚小理三家的“换代”车型如果都能做到月销1万台,它们几乎都配备了激光雷达,甚至不止一颗,那么激光雷达的前装数量就已经几乎能达到30万台以上了,这还没有算上其他新势力车型,再加上一些将在2023年交付的多激光雷达车型,2023年国内激光雷达的出货量可能是2022年的10倍以上。
国内激光雷达产品的成本普遍大幅低于海外的产品,同时激光雷达作为一个增加感知冗余类的硬件,车企们更多考虑的是均衡性,性能太过强大同时成本也居高不下的产品,车企们并不太感冒。
总结
总的来说,激光雷达激光技术限制出海,对于我国继续保持激光雷达制造领域成本的优势,有着很强的作用,同时也能让我国的激光雷达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定的技术优势,海外车企想要来买产品,就要把算法一起打包走。
国家对于激光雷达技术的重视程度已经提到了一个新高度,而国内激光雷达市场依旧处于一个爆发式增长的阶段,而其中的各种内卷其实我们也是能感受得到的,海外不少激光雷达供应商都没能挺过这波自动驾驶的寒冬,而这股寒流其实也已经渗透了进来,2023年的这个激光雷达企业,是否也会经历一场大洗牌呢?我们拭目以待。更多相关的汽车资讯小编会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