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登录注册

专注皮卡领域
服务百万皮卡车主

关于广州车展20周年的一些有感而发

163次浏览| 更新时间 : 2022年12月30日 13:59
来源:互联网

  这几年由于疫情的影响,2022年的广州车展,没像往常那样在11月举办。本以为它会效仿北京车展,就算了。可临近年根儿,忽然宣布12月31日开幕(30日是媒体日,不售票)。有位同仁说,无论如何也得办,因为20周年。这句话倒是提醒了我。于是,随笔写几句感受,算是回忆,算是纪念,算是感慨,算是盼望。

 

  第1届和第2届广州车展,我不仅没去,甚至根本不知道。直到2005年在上海车展采访时,听到广汽的一位人士,抱怨展馆停车不方便(其实,当时的花木路展馆,停车比北京方便多了),不如广州,我才第一次知道有个广州车展。

  您可能觉得我太孤陋寡闻了。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际车企只注重北京车展,后来才把上海车展算在内。也只有这俩,是以厂家为主导的车展,而不是几乎每座省会城市都是有的、以经销商为主导的车展。按单双号轮流举办的北京与上海,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因为厂家高层会出席,会有新闻产生。

  尽管如此,出于好奇,我还是去看了看2005广州车展。果不其然,许多展台都是经销商搞的,没什么看点,随便走一圈,就直奔泮溪,享受粤式美味去了。

  又过了一年,2006年的第4届广州车展,厂家似乎提高了重视程度。比如,东风日产摆开很大的架势,不仅发布了骏逸等全新车型,高层还亲临展馆,接受采访。

  但对于媒体来说,广州车展的吸引力还是不够——下图拍于2007年第5届车展媒体日的上午10点多,入口处门可罗雀,这情景,恐怕是今天的年轻同行们难以置信的。

  前来采访的媒体少,主要是因为看点不多。您瞧,连商用车都算上,总共只有37场发布会,基本都在上午,到了下午就没啥事儿了。

  不过,“珠三角”在经济方面的强大,是国内其它地区难以媲美的。正因如此,广州车展逐渐热闹起来。而我自己,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每年11月,都会前往广州。

  这里还有一件趣事。我在东莞认识几位商界的朋友,每逢荔枝成熟,他们都会邮寄到京,十分热情。于是,我弄来一些车展门票,送给他们。可人家根本没兴趣。原来,他们认为,买车去4S店就行,环境好,服务好,还能试驾,何必在展馆里挤来挤去。

  对于这个观点,我比较认同。但因为工作,只能一届不落地去,尽管每次都累得够呛。

  算上今年,我已经参加了18次广州车展,与昔日相比,如今有这么几个变化。

  第一,自主品牌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

  第一届广州车展开幕时,基本上是合资车企的天下。当时,购车人普遍关注的,是大众、丰田、本田、日产、别克。除非真没钱,或是想学修车,否则谁也不会去买辆自主车。每当欧美国家的汽车业有了什么变化,我国车媒最热衷的,是猜测人家会把哪些新车引入我国。

  广州车展首次出现于2003年,当时,自主品牌还很弱小。比如奇瑞,最初连个正式身份都没有,只得借助“上汽奇瑞”才能卖那辆从西班牙淘换来的风云,但在2003年,已经推出QQ、旗云和东方之子,算是自主品牌里还算不错的。吉利的豪情正处于原始、粗糙、简陋的状态,2003年推出的美人豹,几乎就是昙花一现。至于比亚迪,在2003年收购了西安秦川,刚刚跨过造车门槛,距第一款车F3的诞生,还有整整2年。

  如今,奇瑞已累计销售900万辆,产品行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170万辆。吉利的累计销量在2020年便已突破1000万辆,是我国首个达到这一业绩的自主品牌。比亚迪在今年1-11月,销售163万辆,同比增长154.80%。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是自主车越来越好。对此,我本人深有体会。去年,我曾开着一辆捷途,历时20天,行驶1万余公里,历经东部高温与西部高原,不仅顺顺当当完成了旅行,一路上还享受着舒适与便捷,油耗也基本令人满意。与之形成对比,20年前,我开着一辆自主车,从北京前往西藏,出发时带着几乎小半车的零件,一路走一路修,回来后,所剩无几。

  不过,应该清醒地看到,进步固然有,差距也存在。就拿某个销量挺不错的品牌来说,变速器的顿挫,始终没能彻底解决。还有一些自主车,后排及行李厢里的内饰件,一直都很粗糙。再比如,合资MPV的座椅折叠,多数都能比较轻松地完成,而有些自主MPV,需要相当的力气才行。

  我本人有一辆购于2006年的途安,马上进入第17个年头,不仅性能依旧,去年还开着它走了川藏线和青藏线,车漆与底盘,也都完好如初。我希望,2022年生产出来的自主车,到了2035年,也能做到这一步。

  第二,部分车企的宣传主题变为智能与网联。

  20年前,汽车企业宣传的主题,是动力、性能和品质。如今,部分车企改为重点宣传智能与网联。也难怪,这几年的车,基本都配备了传感器与中控屏,包括导航在内的各种驾驶辅助,以及车联网、名目繁多的应用程序等,都快成标配了。毫无疑问,这是科技进步的结果。这种进步给每位车主,带来了安全与便利。比如,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碰撞预警等驾驶辅助,有效提升了安全等级;再比如,甭管去哪,只要能说出名字,车机就会自动做出规划,并耐心细致地引导您前往。

  也应该看到,汽车的本质是行驶,只有先把“本职工作”做好,再通过智能与网联,达到锦上添花之效果。如果本末倒置,把智能与网联当成主题,用它掩盖机械、品质等方面的不足,这种车企的产品,不值得考虑。

  至于那些自诩定位于科技公司而不是汽车制造公司的厂家,忘记了汽车制造的真谛是服务,总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消费者,总喜欢教育消费者,而不是服务消费者。我相信,这种做法不纠正,破产是早晚的事儿。

  第三,电动车从无到有,声音越来越大。

  在第五届广州车展,我采访比亚迪时,得知他们正在利用自身优势,研发铁电池,力争在一两年内推出以电为主的双动力车。还有一家车企告诉我,他们希望在5年以后(也就是2012年),卖出至少1万辆电动车。如今,这些都已成为现实。包括电动车在内的新能源车型越来越多,去年总销量已经达到350万辆。生产电动车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不仅有传统车企,还有层出不穷的造车新势力。

  在展馆里,我非常明显地感觉到,电动车的宣传势头很强,它的声音,似乎比燃油车大一些。

  百年前,电动车刚刚诞生时,人们就看到它在性能方面的优势,可惜,由于充电与续航的不足,电动车在市场竞争中,输给了燃油车。燃油车后来居上,以绝对优势占据了市场。近年,电动车东山再起。我不知道它会不会有彻底战胜燃油车的那一天,但我知道,在它重新发展的起步阶段,势必要发出更大的声音,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认识它、接受它。

  事实上,电动车与燃油车各有优势,它们所适应的,是不同的消费需求。所以,它俩恐怕会在接下来的一个时期里共存,而不是谁彻底取代谁。对此,造车新势力应该更为理性一些。在资本的压力下,希望迅速提升销量,可以理解,但那种动辄发出极端言论,甚至对燃油车消费者进行人身攻击的做法,很不道德,是一种素质太差的表现。

  回首20年,我国的汽车业有着太多变化。今后,无论如何发展,我认为应该明确两点:第一,汽车/电车是以机械为基础的交通工具;第二,车企应该服务消费者,并从中获得合理回报。如果试图投机取巧,试图以“大跃进”的思维发展汽车,结果恐怕不会太好。想了解更多关于汽车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本站。

嗜血青春

还没有个性签名哟
作者

皮卡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广告投放 | 招贤纳士 | 用户反馈

免责声明: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
CopyRight©1999-2022 www.pikacn.com All Right Reserved 湘ICP备20001444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