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车企因“芯片荒”而减产减销的背景下,中国品牌实现了惊人的逆势增长。据海关数据显示,1~7月我国累计出口整车(不含低值电动车,下同)105.43万辆,同比增长123.7%,展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态势。
少有人知的是,就在十多年前,中国品牌汽车曾因安全性能方面的表现而折戟海外,遭受质疑甚至背负骂名。
在推动汽车安全的进程中,第三方专业研究机构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中国最早的汽车安全测评体系,C-NCAP从2006开始,一直推动我国汽车安全技术进步和安全装置配置率的提升。通过这15年,也可以管窥一代代中国汽车人的坚定与追求,以及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
始于“迫在眉睫”,开中国安全规程先河
C-NCAP管理中心第一任主任赵航
时光倒回21世纪初,中国汽车行业进入发展阶段。安全是汽车的底线,也是汽车产业发展的终极命题。外因与内因相互交缠,这让C-NCAP管理中心第一任主任赵航深刻意识到,一方面,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提高汽车企业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迫在眉睫。但另一方面,如何用一套客观而公正的评价规程,作为消费者选车购车的参考也是个问题。国家强制性标准是政府部门对汽车产品安全的准入门槛,但像中国汽车在走出去时普遍遭遇的“碰撞门”事件,则是市场对产品的再次检验。
回顾当初,不仅老百姓对于汽车安全标准没有概念,本土车企对汽车安全的重视程度也存在不足。这就导致了当时生产的部分汽车产品存在安全配置上的缺失,甚至在车身结构上有一定的缺陷。2005年前后,自主品牌汽车在国外一些NCAP机构的安全测试中多次折戟。
正因如此,建立一套严于国家标准、与国际汽车安全评价体系接轨的独立、公正的测评规程,迫在眉睫。
2006年,中汽中心技术人员在多次拜访其他国家的NCAP组织,充分汲取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我国的政策法规、市场现状和企业意见,建立了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
找准节奏,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当初建立C-NCAP,对于我国自主品牌的意义在于,提高它们争优创先的意识。事情要往前看,要造满足更高安全标准的车,就像‘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一样。”赵航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