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如今已是一门显学。社区景观和公共艺术的塑造与呈现反映了市民生活品质的现实诉求,也愈来愈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社区不仅意味着重新找回已经失去的地方团结形式,它还是一种促进街道、城镇和更大范围的地方区域的社会和物质复苏的可行办法。艺术介入社区,超出了一般美化视觉环境的意义,更在于强调和强化社区居民公共事务和公共文化的参与性,这对于提升城市精神文明高度,打造城市软实力有所裨益。
但是,艺术介入社区不该仅仅是艺术家打着艺术的口号不接地气的快闪秀,而更应该是深入发掘资源、发动居民,实实在在的美学实践。该如何深入浅出地看待这样的美学实践呢?
图说:城市微更新 资料图(下同)
居民参与
居民的共同参与是艺术介入社区营造公共性体现的重要指标,这也是公共艺术公共性涵义得以揭示的一种价值所在。社区作为地缘关切的城市生活形态和社会细胞,社区成员认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构建是艺术介入的基础,所以要充分调动在地居民共同参与的热情,由此体现社区与艺术连接的向心力和共融性。
当下,各种以社区为单位的公共艺术活动风生水起,各种社区美术馆、社区花园和艺术家在地创作等新类型公共艺术层出不穷。如“行走上海——社区微更新计划”、创智农园等。其实,早在2009年,上海曹杨一村就开启了一系列以社区生活与文化生活为主题的公共艺术活动。其间,艺术家在事先走访和了解社区的前提下,不仅针对社区居民生活里的晾衣架、栏杆和导视物等设施进行设计创作,改善社区环境,还以贴近社区居民生活和心理诉求,激发居民的公共参与方式,如在《被单展》上秀出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望,被单上书写了“文明停放车”“要珍惜绿地”“改建旧住房”等各自不同的诉求。
同样,在国外也有相似的案例。古巴哈瓦那海塔玛尼斯居民区的公共艺术案例曾颇受关注。何塞·福斯特是当地的一位陶瓷艺术家,1996年他将艺术带入自己的社区。福斯特用陶瓷马赛克覆盖自己的小木屋。每堵墙、每扇门窗乃至屋顶被装点的熠熠生辉,有些还改成了雕塑。福斯特的邻居被他的行动所感染,接二连三地要求他以独特的方式装修自己的家,而且共同参与创作。在他的努力下,居民居住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居民的审美情趣获得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