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车展,就像行业的一次变革,带着里程碑的性质,新能源10%的占比就像是一个开关,让人蜂拥而至,小米宣布造车、华为、百度、阿里、滴滴,以及苹果都正式入圈,就连字节跳动都注册了汽车制造公司。
接下来会是谁?
任何答案都有可能。我们无法想象,1年后新能源车企能发展到哪种态势,但这行业中就像马太效应:强者更强。顶流车企带节奏,二线车企等时机,三线车企还在努力赚陪跑的力气。
但如果单看眼前呢?
李斌判断,2年内,10%就会提升到20%。也就是挑战和机遇都在眼前,但要瓜分未来两年的额度,拼的绝不仅仅只是口号那么简单。
就好比这次,这次很多媒体都喜欢将ET7和奔驰的EQS做对比,虽然价差存在悬殊,但理念却很一致,目标都是纯粹和温度,反复推敲的是场景与智能体验,最关键的是,产品已经落地。但面对豪横的恒大、粉丝经济下的小米又或许是套路不太清晰的华为,新能源的产品必然会再次提升一个节奏。
李斌说:产品不能有短板,车其实肯定得有长板,但你不能有短板。或许就是,你定义的是怎样的标准,就要达到怎样的标准。
就像拿到美国政府新能源90%补贴的特斯拉,无论再怎么通过调价和低成本去获取粉丝,一旦产品出现质疑,铁粉都会瞬间扭转对你的态度。
所以当下又有另外一种现象,多数新能源车企将一些核心供应链采用购买和合作的方式,现在18家车企都跟华为进行合作,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李斌认为: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定位,蔚来从一开始就选择自己做全栈研发。蔚来一开始做三电,做正向开发,从一根线画起。那肯定多花钱,肯定难度大,但是这个事情就是你中间积累出来的能力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