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94年德国科学家放多林发觉第一个稀有元素钇,到1947年英国人马林斯克和他的朋友在原子反应堆铀废弃物中剥离出最后一个稀有元素钷,全球的专家整整的用了153年時间,才给希土作出了精确界定:它是镧、铈、镨、钕、铽、钆等17元素表的通称,由于德国生物学家在获取稀有元素时运用了希土化学物质而而出名。
“沒有希土,大家将不会再有液晶电视屏幕、电脑磁盘、金属电缆线、数码照相机和大部分诊疗三维成像机器设备,还将道别航空航天发送和通讯卫星,全世界的炼油厂系统软件也会转停……”英国《华尔街日报》在一篇报导上说。
不仅如此,数百年来,世界各地一直在找寻希土、科学研究希土、运用希土。
1927年,地质学家丁道衡随中国西北科学合理代表团在绥远省达尔罕旗发觉白云鄂博铜矿。1933年,丁道衡完毕调查后,授权委托何作霖对白云鄂博铁矿石开展科学研究。1935年,何作霖主编的《绥远白云鄂博稀土类矿物的初步研究》(英语)在《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第十四卷第二期发布,他也从而变成第一个向全球宣布我国白云鄂博矿物质中存有希土的人,并被称作“中国稀土成矿鼻祖”。
1959年,伴随着第一炉希土锰铁在攀钢第二采矿厂出炉,意味着在我国希土工业生产在呼和浩特宣布启航。
当初,才满16岁的杨兴山变成包钢稀土一厂的浮选药剂学徒。“那时候选矿厂全靠人眼鉴别,老师傅跟我说,上边有浅黄色花纹的矿块是希土成分较高的,挑选出的矿块运往选矿厂生产车间,沒有破碎机设备,便在水泥地面上垫上钢片,用铁锤一锤一锤砸,砸成樱桃核尺寸,再用自做的小型球磨机将矿物质磨得更细,随后用骰子筛进浮选机,添加药物浮选药剂,最后挑选出的希土矿物质,由于沒有烘干机,只有放到炒菜的铁锅里炒干。”回想到初创期时的艰难岁月,杨兴山难以忘怀。
1961年,中间从北京市钢材研究所、稀有金属科学研究总医院等科研单位借调319名科研人员援助呼和浩特。此后,中国稀土高新科技在呼和浩特问世。
来源于北京市钢材研究所的高级讲师技术工程师陈希颖追忆说:“那时候,大家对希土的认知能力几乎为‘零’,许多技术性问题全是边学习培训、边沟通交流、边攻克。”
就是这样,我国第一代“希土人”用短短的20年時间,依次攻破了白云鄂博矿中希土的选矿厂生产流程、干法获取生产流程、冰法冶炼厂生产流程、希土在水泥等方面的运用等好几个全球性难点。
1980年,在我国向中国太平洋预订水域精准发送远程控制火箭弹;1982年,在我国潜水艇水中发射火箭精确掉入预订水域;1984年,在我国第一颗地球轨道通讯卫星取得成功发送及其近几十年多次载人航天飞船的圆满收官,都离不了呼和浩特希土和呼和浩特希土生产制造。